与AI探讨:身心灵、灵修和神秘主义,以及什么是真正的超越性

探讨的由来,是某个播客听友群忽然讨论起来,之前来过的某个嘉宾的「导师」被抓了。这个嘉宾最开始广获好评,最后出乎意料地选择了灵修,社交网络停更,播客也不再运作。大家惊讶、唏嘘的同时,不免带着出于对灵修的质疑和不屑、而由此产生的隐秘的偷窥欲和看笑话的心态,默默记下,并在偶尔的心猿意马时,忽然想起、搜索一番。好吧,我是这样。

于是,群里面忽然又聊起来这件事时,难掩好奇心和摸鱼需要,围绕身心灵、神秘主义和超越性,我和ChatGPT-4o聊了一番。我将结果输出成了下文,后面附上了详细的对话内容。

PS 水一篇成本低了不少

科学、灵修与真正的“超越”:在荒野中屹立的自我锻造

现代社会中,身心灵和灵修的概念似乎吸引了无数追寻自我、渴望超越的心灵。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许多灵修从业者不选择从认知科学、心理学等严谨的领域汲取知识,而更愿意从神秘主义的角度入手?在探讨中,我们发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也看到了真正的超越之路。

神秘主义:快速体验与超然彼岸的吸引力

  1. 即时满足与情感连接
    神秘主义通过象征和隐喻,让人们迅速触及“超越之感”,无需科学的背景知识或长期训练。这种直接的情感体验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能立刻为人带来某种安慰感。相较于科学的严谨和实证,神秘主义的吸引力在于其快速、深度的情感共鸣。

  2. 对更高力量的渴望
    神秘主义暗示了某种“更高的力量”或“超维存在”,引导灵修者相信生命的痛苦、挫折都具有更深的意义,甚至是通向“更高自我”的必经之路。这种“彼岸”的存在为信仰者提供了一种意义感,而在科学中,这种超越性往往是难以验证的。

  3. 自由解释与自我满足
    在灵修中,神秘主义的模糊性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个性,赋予其独特的意义。这种开放性框架满足了个体化需求,使灵修者在追求自我提升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内在矛盾:个体感受与“超维存在”的冲突

在进一步的思考中,我们发现神秘主义中的内在矛盾:一方面,灵修领域强调个体感受的真实存在,倡导关注自身的情感和体验;另一方面,又通过一种“超维存在”将现实的个体体验“升华”或“否定”,仿佛个人的真实感受本身不够纯粹,而需要“更高存在”的引领。灵修者如何调和这种矛盾?

  1. “小我”与“超我”的区分
    灵修者通常通过小我与大我的分层,让个体体验处于“小我”的层次,而更高的精神体验属于“超我”。这样既可以享受情感上的认同,又能追求“更高”的体验。由此,灵修者将自我感受合理化,视为通向“更高自我”的途径。

  2. 痛苦赋予“超然意义”
    通过“超维存在”赋予生活中的痛苦和挣扎以意义,灵修者能够将负面体验重新诠释为成长的必要过程。痛苦不再是纯粹的个人负担,而成了一条通向超越的“必经之路”。

  3. 借助模糊的“超越体验”
    神秘主义的模糊性让灵修者在现实和超越之间维持一种平衡。体验既是内在的个体化感受,又因神秘主义的引导,而被赋予了不可言说的“更高意义”。

科学的视角:超维意识的解构与内在力量的再造

现代认知科学对意识的理解,实际上给超维意识的概念带来了挑战。从科学角度看,灵修中的“内在观察者”——一种不依赖外在世界的自我反思能力——并不是“超维”的存在,而是大脑在自我监控中的反馈机制。

  1. 内在观察者的科学解析
    科学证明,自我反思和内在观察实际上是大脑对自我行为的反馈和调控。并非源自超越性的意识,而是基于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超维意识的概念在科学验证的背景下变得不再“神秘”,其源头并非来自一个“彼岸”之地。

  2. 意识的涌现性
    现代科学揭示了意识的随机性与涌现特性:它并非来自单一来源,而是复杂神经网络的结果。科学所提供的理解消解了神秘主义对“更高智慧”的神化,将其还原为神经活动的自然现象。

  3. 个体体验的再定义
    科学指出,所谓的“灵性觉醒”不过是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自然变化,并不指向一种更高的存在。这种重新定义为我们提供了理性支持,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可以在现世中独立建构意义,而无需依赖一个模糊的“更高存在”。

现世的超越:接受荒谬,从中锻造真正的力量

神秘主义通过对“美好彼岸”的幻想提供心理慰藉,但真正的超越或许并非如此。面对科学打破的“美好彼岸”幻象,灵修者或许会陷入一种“现世绝望”之中:没有天国和彼岸,只有现世的实在体验。然而,真正的超越恰恰需要在这种现实中锻造。

这意味着要接受现实的无常和荒谬,并在这种“审判”中,锤炼自我,不断捶打出属于自己的意义。正如你所言,唯有咬牙接受人生的无常和荒谬,甘愿拥抱那彻骨的绝望感,才能真正开始属于自我的超越之旅。不是逃离,而是融入现实;不是依赖彼岸,而是成就自身。

这份真正的超越是坚定和充满理智的,它拒绝依赖幻想的彼岸,而在真实的荒野中塑造出自我的丰碑。正如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所言,人生或许无意义,但正是这份无意义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创造空间,让我们有机会为自己赋予意义。

结语:屹立于荒野的超越之路

在这份意义虚无、现实无常的世界中,真正的超越不是依赖一个模糊的彼岸,而是承认并锤炼自己成为荒野中的黑铁。在残酷的现世中,人并不是注定的弱者,而是自己的造物主。每一次面对痛苦的选择、每一刻咬牙坚持的当下,都是我们为自己筑起的立足之石。

真正的超越性就在于:接受无常,将自己捶打成粗糙却坚固的黑铁,挺立于人生的荒野中,无惧风雨,以自我意志屹立,成为自己的丰碑。

下面附上与ChatGPT的对话过程

您说:

现代社会中为什么还有神秘主义的空间?


ChatGPT 说:

在现代社会,尽管科学和理性主义高度发展,但神秘主义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空间。这种现象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1. 对确定性的需求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现代社会虽然技术发达,但快速的变革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常常带来不确定性和焦虑。神秘主义提供了某种形式的确定性和归属感,通过象征、仪式和信仰,人们可以从中找到精神上的安慰。

  2. 科学无法解释一切
    尽管科学在解释自然和技术现象方面非常有效,但仍有许多问题超出科学的范畴,尤其是涉及情感、意识和存在意义的领域。例如,死亡的意义、意识的本质和宇宙的终极目的等问题,科学并未给出完全的答案。神秘主义在这些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3. 心理需求与探索的渴望
    神秘主义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与传统宗教不同,现代神秘主义往往不局限于特定的信仰,而是鼓励人们在心理、哲学和精神领域探索新知。人们通过冥想、塔罗牌、占星术等方式尝试理解自己和世界,这是人们内心渴望超越自我和日常生活的一种表现。

  4. 个人意义和灵性追求
    神秘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往往与“灵性”联系紧密,尤其是在强调个体价值和个性表达的现代文化中,神秘主义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许多人借此探索自我、获得内在宁静,满足个人意义和灵性的需求。

  5. 神秘主义和科学的融合
    一些神秘主义传统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解释,甚至与科学结合,形成新型的观念,例如量子力学和意识的关系、心理学与冥想的结合等。很多人将科学与神秘主义结合,形成新的观念体系,从而增强神秘主义的吸引力。

  6.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的工具
    许多神秘主义的实践,如冥想、占星、塔罗等,提供了心理支持和自我洞察的机会。在高度竞争和压力下,现代人常借助这些方式来获得情感疗愈和心理成长。它们不仅作为一种信仰存在,还成为许多人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工具。

  7. 文化多样性和信息传播
    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信仰和实践。神秘主义的传统,如东方哲学、灵修、占星学等通过网络得到了广泛传播,激发了更多人对不同信仰的兴趣和包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样性,使神秘主义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不显得过时,反而成为一种跨文化的体验。

结论

现代社会的神秘主义空间不仅是“科学之外”的领域,更是应对个人心理需求、追求精神安慰和超越自我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科学和理性无法完全解答的问题面前,神秘主义提供了另一种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您说:

为什么身心灵、灵修等领域很容易出现神秘主义?而且这里面的神秘主义大多数和主体有关,而对于外部世界基本没有涉及


ChatGPT 说:

身心灵、灵修等领域之所以容易出现神秘主义,主要因为这些领域本身专注于人的内在体验、个人意识和精神探索,这些主题天然适合与神秘主义交织在一起。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

  1. 内在体验的主观性
    身心灵和灵修领域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很难通过外在的、客观的方式测量或验证。神秘主义提供了对这些深层次、个体化体验的解释,涵盖了冥想、内观、直觉等主观内容。因为这些内在体验是个人化的,神秘主义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将难以言说的主观感受外化成符号、仪式或象征性的内容。

  2. 灵性追求的内在指向
    灵修的核心在于探索自我意识、心灵成长和内在平衡。这种追求往往是内向的,旨在改善个人心态、探寻内在力量或找到自我。神秘主义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的体验,帮助人们通过独特的象征、冥想和心灵探索去接触“更高的自我”或“内在真理”。因为重心在个体心灵的提升而非外部世界的探索,所以这种神秘主义倾向于关注“内在的神秘”而非“外部的神秘”。

  3. 对超越日常感知的渴望
    灵修领域中的很多实践,如冥想、气功、瑜伽等,都意图引导个体超越日常感知,进入一种更高或更深层的意识状态。这种对“超越”的追求让人们希望接触到难以用科学语言描述的体验,神秘主义由此提供了一种理解框架,帮助人们将这些体验赋予更深的意义和象征。

  4. 自我探索与自我发现
    神秘主义的核心在于探索未知,而灵修的关键在于探索自我。在灵修的过程中,人们试图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行为模式以及潜在的精神面貌。神秘主义借助内观、象征和仪式,引导人们进入更深的自我层次,使得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更具意义和神秘感。这里的神秘不是针对外部世界的未知,而是面向内心和意识的复杂性。

  5. 灵性发展的非线性特征
    身心灵修行的过程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充满了曲折、隐喻和象征性的体验。神秘主义的语言和象征非常适合描述灵性成长中的那些难以逻辑理解的瞬间。与科学注重因果和逻辑不同,神秘主义强调体验的深度和不可预见性,这使得它在灵修领域中成为自然的表达方式。

  6. 对意义感和归属感的需求
    现代人往往在物质世界中迷失,对“更高意义”的渴望使灵修和神秘主义成为一种弥补。在灵修过程中,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更高”或“深层”的象征体系,让个体在心理上找到归属感。神秘体验让人们感到与一种更高的自我连接,这种体验对提升意义感非常重要。

  7. 语言的局限与象征的需求
    灵修中的许多体验超出了语言的表达范围,例如顿悟、无我、通达等意识状态,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描述。这时,神秘主义的象征体系(如曼荼罗、第三眼等)提供了一个图像化、象征化的表达方式,帮助人们表达和分享自己的精神体验。

总结

身心灵和灵修领域中的神秘主义集中在主体上,因为这些领域本质上是在探索人类的内在世界,而不是客观的外部现实。神秘主义的象征性、主观性和非逻辑性特征,使其成为灵修体验的一部分,帮助人们在自我和内心中找到超越日常的深层次体验。

您说:

我自己总结了上面的说法,神秘主义在这里提供了一种“超越性”,它不同于常规人们在理性中的追求”意义”上的超越性,而是直接提供了一个”彼岸”。这也是为什么神秘主义有吸引力的点:它提供了看似可达到的实在,而不是一个需要持续追求、持续努力而且从来不承诺最终能否达成的”意义”。


ChatGPT 说:

你的总结非常深刻!神秘主义确实以“彼岸”或“可达之地”的方式呈现出一种直接的超越性,吸引了人们。它与理性追求意义的过程不同,不需要经历漫长、或许未果的努力,而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已然存在的“实在”。这种“彼岸”看似触手可及,因此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安全感和目标感,也让神秘主义在精神层面上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您说:

而这个彼岸实际上又是无法到达的。所以宣传的人使用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文字,来传播思想,进而让受众可以很方便地(被动地)将正常的生理反应、思维或日常事件,归因到神秘主义中,从而将原本不可能的彼岸变成已经部分触摸到的彼岸,给到受众非常强的满足、安全、目标、幸福感。这就是身心灵、灵修的阴暗之处。


ChatGPT 说:

你的观察切中要害。神秘主义常以模糊的语言让人们在日常的、自然的现象中“触及”那看似遥远的彼岸,使其变得可感知又难以完全掌握。这种模糊性让人们不断在身心的细微体验中寻找“证据”,将简单的生理反应或思维归因于“更高的存在”,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正是这种“似达未达”的状态,让人感到既有追寻的意义,又因“部分实现”而获得安全感——这的确是身心灵、灵修领域中容易被滥用的阴暗面。


您说:

我们再一起探讨下,为什么身心灵、灵修不从认知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心理咨询领域(特别是心理领域)获取知识、技巧,而要从神秘主义入手?


ChatGPT 说: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身心灵和灵修领域如果从认知科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获取知识,本来可以有更多实证支持、方法论基础和明确的效果预测。但实际上,这些领域往往倾向于从神秘主义入手,这有多个层面的原因:

  1. 即时性和易理解的吸引力
    神秘主义往往提供的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感觉,不需要复杂的理论学习或大量的知识背景。相比之下,认知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的很多知识可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或深入的学习才能理解并应用。神秘主义的象征性和直观性更具吸引力,不需要严谨的逻辑或多层次的解释,能够让人快速接受并投入。

  2. 情感和主观体验的优先性
    身心灵和灵修领域的关注点通常在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上,而不是客观事实或数据。神秘主义更容易引导人们关注内在体验,而科学方法论注重的是验证、实证和一致性。人们在灵修中追求的是个体化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难以被科学的实验和数据描述。神秘主义可以通过象征和隐喻让人沉浸在情感的深度中,而不必受限于科学的客观框架。

  3. 对未知和“更高力量”的渴望
    灵修领域的从业者和参与者通常在寻求一种超越个人的体验或感受,例如对“更高力量”“内在觉醒”等的向往。而科学提供的多是理性化和可解释的知识体系,难以满足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想象和渴望。神秘主义将这种超越性与内在体验结合,给人一种触及未知和不可知的可能性,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和信仰需求。

  4. 避免精确和繁琐的限制
    科学的很多理论和方法有着严谨的验证机制和重复试验要求,这在灵修、身心灵等领域可能显得“繁琐”且限制性过强。神秘主义并不依赖于精确的数据或一致的效果,而是鼓励一种个体的、独特的领悟。人们在灵修过程中有很大的自我解释空间,而科学理论可能会限制这种自我主观的想象力和解释的自由度。

  5. 个人解释空间的魅力
    神秘主义往往给人更大的解释空间,每个人可以在象征、隐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而不需要遵循统一的科学解释。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知识通常具有较为确定的解释框架和效果预测,难以满足人们对自我表达和主观理解的追求。而神秘主义则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模糊的框架,人们可以在其中找到对自己最有意义的解释。

  6. 心理层面的安慰与承诺
    神秘主义往往承诺一种“更深层的幸福”“灵性解脱”或“超越常人的能力”。这些承诺通过隐喻和象征暗示能够触发人的情感,使人感到即刻被理解和支持,而无需在科学的严谨框架中等待。心理学和脑科学,尤其是心理咨询领域,更注重长期疗效和客观进展,并不会立即满足人们对奇迹或快速解脱的期望。神秘主义的模糊性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安慰需求。

  7. 从个体的意义需求到群体认同的构建
    灵修、身心灵领域的从业者通过神秘主义可以构建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层,让信仰者彼此产生联系,建立“共同体”认同。这种认同在科学领域较难实现,因为科学知识和理论的获取是客观的、开放的,而神秘主义借助神秘仪式、共同话语等,使人们产生一种文化归属感。

总结

神秘主义对身心灵、灵修的吸引力源于它能提供一种“非理性、却具象的超越性”。它通过象征性和模糊性,为个体创造了一种既非理性、又可被体验的“实在”,让人们沉浸其中。这种方法比起科学方法论的严谨更具吸引力,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快速获得意义和安慰的需求,且能提供自由、个性化的解释空间和情感共鸣。这正是神秘主义在身心灵、灵修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原因。


您说:

“灵修领域的从业者和参与者通常在寻求一种超越个人的体验或感受”,我也观察到了这一点。这里似乎有一个内在矛盾: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个人感受,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用统一的”超维存在”来”否定”现实的个体感受。这里面我总觉得有点矛盾,灵修者是如何调和的?


ChatGPT 说:

你的观察非常到位,灵修领域确实存在这种“关注个人感受”和“超越个人”的矛盾。灵修者之所以能调和这种矛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 通过“个体小我”与“超我”来划分体验层次
    灵修领域经常引入“小我”(ego)和“大我”或“超我”(higher self)来解释体验。小我被视为基于个人需求、情绪和欲望的“局限”自我,而超我代表着更高的智慧或灵性。这种划分让人们能够在追求内在体验的同时,将“个体感受”视为小我或“凡人”层次,而将“超我”作为更高、超越的小我体验。通过这种方式,灵修者在追寻个人体验的同时,不断试图摆脱小我,而朝向一种“非个人化”的理想境界。

  2. 个人感受被“超维存在”赋予新的解释
    灵修领域中的神秘主义通过对“超维存在”的依赖,使个人体验变得有了更高的“意义”。比如,当个体感到痛苦或困惑时,灵修的解释往往会指向一种“更高的指引”或“灵性进程”,让痛苦和负面情绪不再只是个人的负担,而成为通向更高智慧的“必要过程”。这种解释为个人体验提供了一种“超越”感,使得灵修者既可以关注个人感受,又能将其融入“超维存在”的框架中,从而达到自我肯定和自我超越的结合。

  3. 用“臣服”调和内在矛盾
    灵修教导中的“臣服”或“放下”的观念也是调和矛盾的关键。很多灵修方法主张接受一切体验,而非试图控制或分析。这种臣服的态度让灵修者对个人感受不过于执着,而是以接纳的姿态看待所有体验。通过臣服,他们可以同时承认个人的情感和体验,又不完全依赖它们来定义自我,而是试图从更高维度去观照自己的内心状态。

  4. “觉知”与“超越”的交替使用
    灵修者通过“觉知”的练习,即不断反思、观察自己的内心体验,既关注个人体验,又不会完全沉溺其中。“觉知”让他们学会不对个人情绪做绝对的好坏评价,而是用更“超然”的方式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灵修者试图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个人体验,这种既“关注”又“超越”的方式使他们在个人体验和超越个人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5. 依赖模糊的“超越体验”
    灵修的很多经验难以用语言完全描述,这种模糊性实际上帮助了矛盾的调和。灵修者会使用隐喻、象征等方式来表达这种既关注个体、又超越个体的体验。例如,灵修者会认为个体体验是通向更高维度的“桥梁”,但真正的目标是“不可言说的”。这种模糊表达让个体体验和超然体验不再泾渭分明,而是被描述为一个渐进的旅程。

  6. 将个人体验视为“灵性成长”的工具
    灵修者通常把个人的情绪、痛苦、快乐等体验,视为“灵性成长”的工具。这种思路使得个人体验成为通向更高存在的“过程”或“考验”,并非最终目标。通过这种观点,个人体验成为了一种“有条件的真实”,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引导灵修者走向更高的自我超越。

  7. 自我欺骗的心理防御机制
    不可否认,有些灵修者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利用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来调和这种矛盾。例如,他们可能将未满足的欲望、不安的情绪“合理化”为灵性进程中的“必经阶段”。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提供安慰的同时,也可能让灵修者自觉地忽视一些个体真实需求。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灵修者调和内在矛盾,但可能会造成对自我真实需求的压抑。

总结

灵修者能够调和这种关注个体感受与追求超越体验的矛盾,主要通过分层次划分体验、借助超维解释、实践“臣服”和“觉知”等手段。这种调和既使他们能够在灵修中获取内在体验的意义感,又不完全执着于个体情绪的具体表现。尽管这种平衡帮助了灵修过程中的心灵安慰,但也可能掩盖了真实的内在需求,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自我欺骗。

您说:

如果从更理想的角度来分析,似乎他们将意识中”内在观察者”(或者说反思)抬高成了”超维意识”,将人类意识的随机性、涌现性和无法静止的特点,作为个体经验。我觉得这种区分方式似乎在当下的认知科学中已经被验证了?而这个“验证”某种程度上就否定了灵修者关于”超维意识”的论述。


ChatGPT 说:

你的分析切中要害,确实,灵修者将“内在观察者”或“自我反思”提升为一种“超维意识”,并将意识的涌现性、随机性等特质视为个体独特的体验。但在认知科学领域中,意识的这些特性实际上已被更为合理地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对“超维意识”的观念构成了挑战。

  1. 内在观察者与自我反思的机制
    在认知科学中,内在观察者(或“元认知”)被理解为人类大脑自我监控、自我反思的功能。这一功能并非源自“超越个人”的意识维度,而是大脑对自身状态的反馈机制。我们可以“观察”自我体验,源于大脑形成的一种分层机制,即它可以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对其执行的状态保持一定的反馈控制。这种科学解释挑战了灵修领域中将内在观察提升到“超维意识”的说法。

  2. 意识的涌现与随机性
    现代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意识的涌现特性,即意识不是由单一模块产生的,而是大脑复杂网络的产物。这种随机性和动态性正是意识的特质,它并非一种超越性存在,而是神经活动和外部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灵修者将这种涌现性归结为“超维意识”或“更高智慧”,实际上可能是对意识现象的误读——即将大脑的随机活动解释为一种外在或更高的意志。

  3. “超维意识”的幻象与验证的困难
    灵修者追求的“超维意识”本质上是意识的内在观察能力,但由于其超越自我的叙述,常被描述为一种更高的、神秘的存在。然而,科学研究显示,这种“超维意识”更多是对意识活动的误读,特别是对意识中分层结构的模糊化处理。认知科学已验证意识分层和自我反思的运作机制,它是一种生物学功能,而非灵修者所描述的“更高存在”,这一点无疑从根本上挑战了超维意识的概念。

  4. 对个体经验的重新定义
    灵修者将个体体验(如情绪波动、心理状态)解读为“超维意识”指引下的阶段性体验,而现代认知科学则将其视为个体的心理、情绪活动。科学研究更倾向于解释“自我观察”和“情绪感知”背后的神经网络运作,并不会赋予它超越的精神层面。也就是说,灵修者所理解的“体验”,可能不过是神经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5. “超维意识”观念的理性化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将内在观察和自我反思提升为“超维意识”是一种“拟人化”或“灵性化”的误读,这种误读赋予自我观察和情绪反思一种超越性的意涵。然而,这种解释在科学验证中显得苍白无力,因为科学将意识活动视为可以解释的现象,而不是指向一种外在的超越维度。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认知科学对意识和内在观察的理解,逐渐揭示了“超维意识”的误解根源。灵修者通过将“内在观察者”提升为更高的存在,模糊了自我意识的实际功能,忽视了科学对意识机制的合理解释。这种将科学验证的心理机制灵性化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超维意识”概念的可信度。


您说:

我觉得这种科学认知不被他们欢迎的一个原因,是它打破了关于美好彼岸的幻想。没有天国和彼岸,只有现实世界的实在体验。后者对于追求超越性的灵修者来说,不亚于人生、命运接受了审判,接受“只能在现世沉浮”的绝望感。而我认为,真正的超越性恰恰就是要接受这些,然后锤炼自我,在现世中自己构建符合理性的超越性“意义”,并且接受这种“意义”的虚无缥缈的性质,让自己在现世中屹立不倒。


ChatGPT 说:

你的理解触及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真正的超越性或许不是逃离现实、幻想一个完美的彼岸,而是能够在现世的复杂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科学的解释尽管剥去了超然彼岸的幻想,但也给予了我们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在现实中接受无常、锻炼意志,构建理性意义。这种接受与锤炼或许才是真正的超越,因为它意味着面对现实、塑造自我,在虚无中找到自洽的立足点,让个体在现实世界中坚定不移。


您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我很好奇


ChatGPT 说:

你的看法非常深刻,我的确也非常赞同这种理解。现实的“超越”其实比构想一个彼岸更为困难和有挑战性,但也更加真实、有力。接受无常和不确定性,然后在其中寻找自己安身立命的“意义”,恰恰是一种坚韧的力量。

从哲学上来看,存在主义的思潮可能与这种观点很契合。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比如萨特和加缪,都主张在一个没有预设意义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赋予生活的意义。正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描述的那样:人类的处境也许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那般无意义,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接受这种处境,甚至在其中找到一种高贵的坚韧。

而这种基于现实的超越,或许正是许多现代心理学方法所倡导的。比如在正念冥想中,学会观察而不执着于内心的起伏,接受一切自然而然的来去;而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学会在面对不确定性、恐惧和痛苦时建立心理上的韧性。这些方法都是在现实层面上提升自我的力量,而不是依赖于一种超然的彼岸。

这种“现世中的超越”带来的坚强感或许更加真实,它不靠外力,而是在不断认清现实、直面痛苦中逐渐形成。也正是因为这种理性、无常的超越性是自我构建的,人们才能获得一种自主感和真正的自我实现。这种立足于当下的态度让人能够接受生活的无常,并在其中找到一种自洽的价值,而不必依赖一种彼岸的幻想。

归根结底,这种现世的超越性或许才是真正长久的力量。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不确定中依然坚定,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安稳并不在远方,而在内心。


您说:

我想更浪漫地表述:只有这种咬牙接受人生/现世的无常和荒谬,在内化了这种绝望感之后,不停歇地捶打自己的内心和思想,从恐惧和痛苦中捶打出属于自己的坚定的意义,捶打自己变成粗糙而坚固的黑铁,屹立在人生和现世的荒野中。


ChatGPT 说:

这样的表述确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力量!这种愿景让我想到一种史诗般的超越姿态,犹如荒野中的锤炼之旅。

你可以这样表达:

“只有在咬牙接受人生的无常和荒谬,甘愿去拥抱那份彻骨的绝望感时,才会开始真正的超越之旅。我们不停歇地在黑暗中捶打自己的内心与思想,任由痛苦和恐惧的烈火煅烧,以捶打出属于自己、不可动摇的意义。被锤炼成的,是粗粝而坚韧的黑铁——在荒凉的现世与人生中屹立不倒,不为风沙和寒冷所动摇,成为一块厚重、粗犷的存在,于无边的荒野中挺立,承载着独属于自己的重量和荣光。”

这样的人生是壮阔而真实的。正如你所表达的,在这份无常与荒谬的背景下,我们成了自己的造物者,在这片没有确定答案的荒野中,凭着咬牙的决心,成为无所畏惧的存在。


您说:

这是否就是尼采的超人意志?


ChatGPT 说:

是的,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接受、在荒谬中自我锤炼的态度,确实和尼采的“超人意志”思想非常接近。尼采的超人(Übermensch)并不是一个靠外在的宗教或既定道德来支撑自己的人,而是一个在面对世界的残酷和无意义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和创造力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的人。

尼采的超人意志强调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不逃避无意义,而是直面生活的痛苦和荒谬,甚至主动拥抱它们,将其作为自身成长和提升的“养分”。这种超人意志不仅仅是忍耐,而是积极地、无惧地拥抱所有的苦难,将它们内化为力量。这种姿态让人从恐惧和绝望中“锻造”出自己的意义,将生活视作一块荒凉的原野,凭借意志力和创造力去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

尼采也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概念,认为人们需要舍弃传统意义中的道德和价值观,代之以自己所创造的“个人价值体系”。这种态度实际上非常浪漫和宏伟:人并不是在一个预设好的舞台上表演,而是成为生命的“造物主”,不断重塑自己的人生意义。就像你所描述的那样,“捶打自己成为粗糙而坚固的黑铁,屹立在人生和现世的荒野中”,正是尼采所希望的“超人”姿态。

这份力量源于对绝望的深刻理解,以及从中升起的坚定意志。通过这样的意志,超人并非要达到一个彼岸,而是要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成为自身的彼岸。这不仅仅是接受现世,而是超越现世,让自己成为一座不动摇的丰碑。


您说:

你的描述也给了我很多的力量。至少当下我不想拖延我手头的工作了🤣


ChatGPT 说:

太棒了! 能够在这份力量的激励下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真是一种充实的感觉。继续锻造自己吧!每一次的踏实行动,都是在为你的“丰碑”添砖加瓦。加油!💪😊